提示:《环境科学研究》投稿需先进行学术不端检测,查重需低于10%。需要按照投稿格式进行撰写,论文可以先进行排版,整理好再进行递交。
来稿请务必做到清稿、定稿,研究论文所报道的必须是原创性研究成果,并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属于国内或国际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及应用领域的前沿课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或工程开发应用价值,试验方法/技术路线合理,数据可靠,推理严谨,结论明确;无政治思想及国界、国名等错误,不涉及保密问题。有关理论或技术的综述/评述/进展类稿件本刊一般采取专家约稿的方式。
为保证学术成果的纯洁性,本刊拒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稿。论文以不超过10000字为宜(包括图、表、参考文献)。请直接登录本刊网站(http://www.hjkxyj.org.cn),注册后进入投稿系统进行投稿。投稿后作者需提供由单位盖章的《作者投稿声明》,以证明论文无泄密、署名无误、未正式发表、未一稿两投等,稿件文责自负,一切侵权事宜由作者负责。作者不止一位且第一作者为非责任作者或研究生时,请指定一位责任作者(如导师),并在其中英文姓名的右上角加*号。获得基金资助、国家重大项目产出的研究论文,请在首页脚注处注明基金名称(编号)。在首页脚注处提供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的简要情况﹝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省××市(县)人﹞,职称,学位,是否博导,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E-mail.﹞。投稿时可提供1~3位非投稿单位同行专家的详细通讯方式和研究领域,也可提出要求回避的同行专家名单,以备稿件送审时参考。
通过编辑部初审的新投稿件方可进入专家审查环节。作者投稿后10个工作日内,学科编辑将会做出送审、退修、退稿等处理,作者可登录投稿系统查询。一般送稿件审后2个月左右作者即可收到稿件的审查意见书,但由于专家的审稿周期不确定,超期未回的稿件系统会自动催审,请耐心等待。特殊情况下如果作者意欲改投,务请先与编辑部联系。作者修改稿件的时间一般设定为15天,超期未修回的稿件将被视为作者自动撤稿,超期修回的稿件收稿日期将改为修回日期,本刊将按照收稿日期的顺序刊发稿件。通过初审的稿件需要作者提供投稿声明,已拟刊发的稿件将给作者发送电子版校对清样,请作者按照本刊的要求认真校稿。
来稿录用与否由本刊编委会审定,稿件一经录用需按篇交纳论文发表费(特别声明:本刊不预收审稿费)。本刊的发表周期一般为60~300天。稿件一经发表,编辑部将按篇赠送2本样刊(需要更多样刊的,作者自行提出申请,编辑部可按照作者人数免费提供样刊,但需作者邮资到付),并按照每千字30~100元的标准一次性支付稿酬。额外增加样刊或抽印本的需另付费,并应在期刊付印前声明。
题名:应简明、具体,正确表达文章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需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并应尽量不用副标题。
作者及单位:作者一般不超过7人,仅限直接参与者或具体指导者,并能就论文内容进行答辩。作者中包含两院院士或外国学者时,须提供有其本人签名的同意信。作者署名及顺序在签署《作者投稿声明》后不得更改。为论文提供帮助的其他人可写在致谢项下。作者单位需标明全称、所在省市及邮政编码。
摘要:采用报道式文体,应以第三人称撰写,具有自明性,应能反映论文的主要创新内容,给出重要结果和关键数据,须包含目的、方法、结果(需有定量数据)、结论等要素,文字表述规范准确,并避免对论文的内容作自我诠释、评价。中文摘要宜控制在500~600字;为利于国际检索,鼓励作者适当加长英文摘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以及研究展望等。
关键词:列出3~8个,中、英文须一一对应。关键词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提供的规范词。英文关键词全部用小写(人名、缩写等例外)。
正文:请按GB 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的规定撰写论文。试验研究类文章格式按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或结果与讨论)、结论顺序撰写,从“材料与方法”开始编章节标题序号,层次:一级标题1,二级标题1.1,三级标题1.1.1,四级标题1.1.1.1。各章节标题应逻辑清晰、连贯、内容互为呼应。结论按“a) b) c) ”的形式分段列出,应是对主要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与研究展望,不宜进行自我评价,不能引用他人文献。
表格: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依次编号,置于文中提出的段落后。表格按宽度分为80 mm(半栏)和170 mm(通栏)2类。源于同一试验数据、经过简单代数运算而得到的数值不应列入表内,避免过分增加表格的长度、出现太多的栏目或空格。表格应层次简单,避免内容太多的大表或在表中使用化学结构式。
插图:根据复杂程度和大小可分为单栏和通栏图,单栏图宽为70~80 mm,通栏图宽为130~170 mm。务请注明纵、横坐标轴的名称、物理量和单位;在形式上,图外不应有框线,图内不应有背景底纹或横线;图例不应有图例框,并应采用易区分的标识(如“·,D,×”等),避免采用粗细线条或不同颜色的线条;彩图需按照版面加收出片、印刷等成本费用。
参考文献:应在文中对国内外同行发表的特别是近期发表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给予充分反映,鼓励作者引用与论文相关的本刊近年发表的文章。为更好地体现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数量不应少于30篇,其中外文文献数量不少于60%,并绝对避免二次引用文献。本刊采用双语参考文献,所有中文期刊文献需对应列出其英译文,但须以原刊的译文为准,不得自行翻译;如原刊未提供译文,作者可不必标注。按照规定,所有电子文献均需由作者提供从相应网址下载的文献备份文件,各文献备份文件应按引用顺序编号,打包后交给编辑部备存。所有文献在正文中应有出处(以“[序号]”的形式标注在文内引用处),并按在文内出现的顺序编号。待发表文献和非公开出版物不建议引用。文献中有多个作者的需列出前3位作者姓名,后加“等(et al)”。具体格式请参考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